丝路故事丨青春扎根“一带一路”

 二维码

本文共3544字,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。


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是各方共同打造、全球广受欢迎的公共产品,它跨越不同地域、不同发展阶段、不同文明,处处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,演绎着携手合作的繁荣景象,展现着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。

值此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,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中国青年在“一带一路”上各岗位无悔奉献的故事……这一个个故事,因人物真实而更显鲜活,因情感真切而愈加动人。

01

连接中东欧商路的美女联络员何坚

何坚(中)在与各国同事工作(来源:中国一带一路网)

何坚是宁波市中东欧博览与合作促进中心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,自2014年起,她作为宁波与中东欧国家双方交流和经贸合作的联络员,至今已经6年多了。

今年全球各国受到疫情影响, 何坚有了新的工作挑战,参与筹划2020宁波投资贸易云洽会暨中东欧商品云上展。

“每年6月是我和同事们最忙的时节,为了服务好中东欧各国政府以及企业,我们从4月就经常连续奋战,目标就是为了确保所有参展嘉宾和参会人员能够从中国满意而回,满载而归。”何坚说。

塞尔维亚的不老莓、罗马尼亚的玻尿酸、保加利亚的玫瑰水、黑山的葡萄酒,这些品质优良的中东欧产品都是随着中国的“一带一路”源源不断地抵达中国, 在宁波的展会现场,受到了广大采购商和中国消费者的热情欢迎。

捷克的鲨鱼飞机、拉脱维亚的无人机软件、斯洛文尼亚的医药向观众展示了小而美的优势产业,他们在中国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
2019年4月,希腊加入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大家庭。为了保证17个国家都能参与,何坚每周来往于宁波和上海两地,经过多次沟通,最终敲定希腊参展参会方案。

博览会开幕当天,何坚看到现场呈现了以蓝白为主色调的希腊国家馆,看到采购商和消费者为希腊产品驻足,她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有意义,那一刻她非常满足。

丝路漫漫,前有古人,后有来者。

“作为一名普通的商务工作者,我有幸能够参与和见证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伟大事业,这是难得的人生体验” 何坚说。

02

“一带一路”上 大风刮不走的青春

截至4月16日,今年阿拉山口铁路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突破1000列大关。(来源:新华网)

阿拉山口因风而出名。

风吹石头跑,鸟都飞不了,一年一场风,从年头刮到年尾,年平均8级以上的大风接近200天。

冬夜里的阿拉山口市区很安静,昏黄的灯光下,一场小雪让小城更加静谧。但在火车站旁的铁路国际联运大楼、综合保税区、铁路轨道上依然一片繁忙热闹。

32岁的党少飞是山口海关监管二科副科长,大学毕业后来到新疆,一待就是8年。 2013年,随着蓉新欧、汉新欧等中欧班列接连运行,阿拉山口成为中欧班列出入境的主要通道。党少飞所在的科室成为服务中欧班列的专门科室。

党少飞喜欢通过每一趟中欧班列的载货分析各个地区的经济特点。以前,阿拉山口海关出入境的物品多为矿产品与原油。 随着中欧班列和“一带一路”的开启,这里的出口产品种类增多了不少——服装百货、电子产品、汽车整车、发动机、洗衣机、冰箱、笔记本电脑……

身为陕西人的党少飞在新疆安了家,成了一名“驻边”青年。从工作单位乘车到家需要两个小时,可是,党少飞一个月只能回家一次, 一年中,与同事生活、工作的时间占了近300天。党少飞结婚时,接亲、订酒店等事项都是同事帮忙操办的,“一代代阿拉山口海关人都是这样过来的,亲如一家”。

03

“一带一路”上的国际拆迁

3月10日,卡洛特水电站进水塔提前全部封顶。(来源:三峡集团官网)

在巴基斯坦的水电站项目中,卡洛特水电站占据了多个第一, 它不仅是中巴经济走廊首个水电投资项目,也是丝路基金成立后投资的首个项目。

卢东升是三峡集团旗下三峡国际一名项目人员,被派到这里来建电站。他刚一来就接手了一个棘手任务: 负责征地拆迁、移民安置。全球拆迁户都一样,总希望补偿越多越好,而且当地还有一个让人头疼的地方。他们的家庭分布也比较有意思,因为他们很多是一家子人住在一块,结了婚也不分家。在一个房子或者几个房子里面,你不能确定到底有几户人家。

最夸张的情况,一户人家竟然有80多口人,按一户来补,村民们不同意;每个人都补,公司利益受损。 卢东升和公司商量,想了一个两方都能接受的方案,把已婚人士和18岁以上的人单独作为户主,给予额外补偿,受到村民认可。后来他去村民家收集意见时,在德高望重的村长家遇到暖心一幕。

“村长年龄大了,身体不太好,那天他可能有点不舒服,但听说我们来了之后也非常激动,人本来在床上躺着,非要起来跟我们一起聊,然后拉着我们一起在家里喝茶、吃饭,让我感觉当地人对中国人非常友好。”卢东升讲述。

卢东升他们的拆迁工作还有很多故事。当时搬迁的时候,涉及到一些墓地。根据当地习俗,去世的人不可以再见到阳光后才搬,这该怎么办?他们最后征得村民同意,决定太阳下山迁。 所有的坟墓都是晚上搬迁,就是尊重当地人的风土人情,包括文化,就是说尽最大可能去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。

由于措施得当,两年时间,移民搬迁顺利完成。在中巴高层的推动下,2016年,卡洛特水电站作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首个大型水电投资建设项目,也是丝路基金成立后投资的“第一单”,正式动工。

04

拿出“绣花功夫”,在沙漠上建起一座大学城

“不是不想回家过年。但是在这里,干活得听温度计的 。每年春节前后,就是干活的最好时段,我们必须抓紧作业、抢工期。”薛彪笑着说。

几年前,薛彪被任命为由中国建筑承建的科威特大学城附属设施项目副经理,作为公司海外业务开拓者的他带领4名员工第一次去往科威特这片陌生的土地。

每年11月到第二年2月,是科威特气温最低的时候,白天气温在22℃左右。而到了6-9月份,当地白天平均气温高达45℃以上,根据政府要求,上午11点到下午4点是不能进行户外作业的。

中国建筑承建的科威特大学城附属设施项目,当地白天平均气温高达45℃以上。(来源:国资委网站)

“高温难不住我们。”面对气温问题,项目部更改了工作时间,在夜间施工作业。除了时间,施工标准同样提高了。由于当地要求混凝土浇筑必须在监理在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,室外温度40℃以下才可作业。因此, “当地监理有固定上班时间,没有加班的概念,如果下班了只能等第二天再开工,每到浇筑时,我们都得争分夺秒。”薛彪说。

除了时间和施工标准的问题,薛彪团队还克服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困难。如当地的沙漠地质增加了施工的难度,为了保证工程质量,薛彪团队表示,“有时候检测时就差百分之零点几,我们也决定重新施工,直到达到100%。 我们必须对结果负责任。

除了项目建设,由于团队的人员来自不同的国家,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样成为了挑战。薛彪在项目部建立起微信群、英语角,经过3个月的培训,整个项目部连最不敢开口的同事都能应付一般日常工作英语交流,后来每个人还学会了简单的阿拉伯语。

正是项目团队的辛勤劳动与无私付出,使得项目履约情况良好, 为科威特的学子们带去了更加先进的教育设施和学习资源。

05

在“一带一路”项目上的青年担当

纽彦鑫(左二)在雅万高铁施工现场(来源:央广网)

“作为一个年轻人,可以参与到印尼雅万高铁的建设,这是值得一辈子回味的荣耀。”

这是一名在“一带一路”项目上“耕耘”的青年人说的话。这名青年叫纽彦鑫,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,现任中国中铁印尼雅万高铁项目部第二分部工程部部长。

纽彦鑫所在的雅万高铁是中国成套技术整体“走出去”的首条高铁,也是东南亚第一条最高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。

近些年来,随着中国一条条高铁、一座座大桥竣工验收,中国“基建大神”的名声越来越响亮。其实, “基建大神”这个称呼是无数个中国工程师用休息时间换来的,这一点即便到了海外也不例外。

起初建设雅万高铁时,印尼员工下班时间到点走人,一分钟也不停留,而且节假日从不加班。后来,一点点受中方员工的熏陶,印尼员工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有了很大提升。纽彦鑫表示:“我们不仅把中国高铁的技术带进了印尼, 我们也把中国人做事的风格、工作态度带到了印尼,也潜移默化影响了印尼人,很多印尼人可能之前没有见过这种工作模式。”

作为雅万高铁的一名中国年轻工程师,纽彦鑫希望自己青春无悔。纽彦鑫说:“印尼雅万高铁是中国与印尼合作建设,通过示范性效应让中国高铁真正走出去。所以作为年轻人,可以参与印尼雅万高铁建设非常光荣。 我们人在海外背井离乡,不辜负祖国人民对我们的期望,要对得起自己的美好年华。

……

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七年来,无数青年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,正是有了他们胸怀天下、放眼全球的责任和担当,中国的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才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拥护和支持。

来源/中国一带一路网


会员登录
登录
其他账号登录:
我的资料
留言
回到顶部